标题
- 标题
- 内容
基地新闻
- 深港发展研究院顺利完成2025三城展港澳作品组展工作,助力大湾区数字艺术融合发展
- 2025年11月11日 点击率:
-
作为2025深圳设计周的重点项目,2025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于2025年10月22日至11月7日于深圳天空美术馆成功举办。本届三城展由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发展办公室指导,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深圳市设计之都运营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深港产学研基地(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深港发展研究院作为港澳地区组展执行单位和学术支持单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系统策划并顺利完成港澳地区的作品征集与组织工作。
深港澳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具有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产业体系完备的显著优势,同时秉承文化同源、人缘相亲的深厚基础。本届三城展以"重塑设计边界"为主题,旨在通过数字设计这一现代载体,进一步推动三地在创意设计领域的深度融合,展现设计在促进产业升级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港产学研基地作为连接深港澳三地产学研资源的重要平台,立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依托深港澳高校网络与艺术机构合作资源,围绕年度主题,重点关注AI艺术创作等前沿方向,系统筛选并推荐了一批代表港澳特色、具备创新性与前瞻性的数字艺术作品,圆满完成本届三城展的港澳组展任务。
香港
临界共生:数字时代香港艺术的思辨实验
当技术重塑创造的边界,香港艺术家在算法与人文的交叉地带展开了一场思辨实验。他们的创作超越了技术应用的表层,直指数字文明的核心矛盾——在数据与肉身、虚拟与真实之间,何为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这些作品将岭南文化的基因编码进数字语言:历史档案在声光中苏醒,街头记忆通过交互获得新生,AI生成的意象则不断叩问创造力的本质。它们既是技术的诗学,也是对技术理性的温柔抵抗。
在香港这座虚实交织的都市里,这些创作构建了独特的临界状态——既拥抱技术的无限可能,又守护着那些必须存续的人文内核。这种清醒的共生姿态,正是数字时代艺术最珍贵的思辨品质。
1. Rings... Through Rings
作者姓名:许德彰、李晓巧、陈俊廷、庞百勤
选送单位:香港都会大学
作品类型:互动式声音装置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Rings... Through Rings以创新的声音艺术装置重新诠释香港的制图遗产。作品以历史地图为基础,将档案地理数据转化为激光雕刻的黑胶唱片,观众通过操作这些特制唱片,驱动实时生成的音景与投影,从而形成互动的反馈循环,创造多感官的体验。艺术性的再演绎特别聚焦香港下白泥55号、东涌及大屿山的分流炮台建筑三个地点,象征自然地貌与历史基建的交错。这种有形的声音探索,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重塑了对文化遗产的感知维度。
2. Plant Lab
作者姓名:张艺萱、黎琪、文宝言
选送单位:香港浸会大学
作品类型:互动装置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在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未来,授粉昆虫已全面灭绝。《Plant Lab》构建了一个充满末世寓言的虚拟实验室。在这里,我们目睹植物为生存而演化出的极端策略:有的散发出诡异荧光模拟异性昆虫,有的则演化出机械般的结构自主完成授粉。作品通过3D投影技术,将这些既美丽又令人不安的"新物种"呈现在观众眼前,它不仅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警示。
3. 人造千手
作者姓名:曾靖敏
选送单位:香港浸会大学
作品类型:数字生成影像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千手观音的"千手"象征着对众生无限的慈悲与救助。人类对于造神的热衷从未减退,而人工智能正如这一愿景下诞生的人造神祇,致力于为人类解决各种难题。
这件作品展现了由AI生成的一些崩坏的手,它们象征着人类在造神过程中所面临的失控与反复尝试。
这些不完美的特质恰是人类在造神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映照出人类对全能智慧的渴望与自身局限之间的张力。
这段造神之旅将走向何方?人类究竟期望从神里获得什么?
4. Doodle Lab
作者姓名:彭诗蕙、游芷涵、梁悦、雷嘉男
选送单位:香港理工大学
作品类型:互动装置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涂鸦艺术是香港街头文化的重要组成,却因法规与空间限制而日渐边缘。Doodle Lab将香港标志性涂鸦转化为实体拼图,当观众在公共装置中放置这些拼图时,计算机会即时感应并解锁对应的数字涂鸦动画,使静态街头艺术焕发动感,还可与角色"小Doo"互动。每块拼图承载独特叙事线索,观众通过组合不同拼图,逐步解锁完整的城市涂鸦故事集。借助"搜寻-识别-激活-共创"的互动流程,Doodle Lab以科技为媒介,让涂鸦蜕变为持久、可分享、可交互的城市文化记忆。
5. 《宠物食品的隐秘事件》
作者姓名:马菡璐、吴子薇、费丹璐、金晓芙
选送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作品类型:多屏可视化影像装置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此数据叙事项目探讨宠物食品工业中人类决策、宠物及生态系统健康间的隐秘关联。在广告与情感叙事背后,潜藏着被科学不确定性、数据缺失与毒性标记的隐秘叙事网。项目聚焦三种争议化学物质——牛磺酸、三聚氰胺与戊巴比妥——追溯其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多物种健康的影响,以数据驱动的历史叙事挑战商业包装的单一真相。通过视觉叙事、交互媒体与生成式AI,我们重构被工业与消费逻辑掩盖的"生命幽灵",并以数据行动主义回应数据缺失,将不确定性可视化,以艺术促进多物种健康的透明度。
6. 《生成⸺俄库罗厄之腿》
艺术家:马新宇
合作者:孟恒宇、吴子薇
选送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作品类型:雕塑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此系列雕塑探讨人类与动物的变形关系,灵感来自奥维德《变形记》中因预言未来而被诅咒化为母马的俄库罗厄(Orcyrhoe)。在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当下,我们的语言生成同样具备预测性,或许也暗示着语言/预言的诅咒——即物质性探索的缺失。作品以三维人工智能模型为变形的共创者,通过对俄库罗厄之腿的多重材质实验,揭示语言与物质间的复杂纠缠。
7. 《拟态:新闻生态》
艺术家: 吴子薇
合作者: 於瀚坤、卢奕飏、苏万超
作品类型:实时生态系统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拟态:新闻生态》是一个实时交互的虚拟生态系统,构建了一个动态演化的数字世界生态。观众可以输入或真或假的新闻,塑造拟态环境,并见证拟态桦尺蛾的诞生——它们将融入这一虚拟生态,展开各自的"生命"历程。
结合鸟群算法与遗传算法,这些飞蛾在系统中交配、竞争和消亡。它们的演化过程隐喻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机制:如何进入大众视野、如何变异迭代,最终又如何被遗忘。作品借由这一虚拟新闻生态,探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荒诞性与脆弱性。
澳门
文化渗透:算法山水间的哲思凝视
澳门艺术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渗透力",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展开了一场深邃的哲学凝视。这些作品超越了技术表象的复现,藉由算法与数据,重新叩问生命、意识与宇宙的本源。
创作者试图在微观的纹理与宏观的景观中,捕捉那些永恒却易被忽视的秩序——从万物共生中的依存智慧,到意识深处的精神流转,再到物质内部暗藏的宇宙韵律。这是一种东方哲思的当代数字转译,于虚实相生的审美体验中,唤醒观者对"天人合一""虚室生白"古老智慧的现代共鸣,从而实现从视觉震撼到心灵共鸣的深层跨越。
正是这样的文化渗透力,让澳门数字艺术成为连接技术未来与人文根基的精神纽带,诠释了"重塑设计边界"的深层内涵。
1. 奇珍蜜友
作者姓名:梁蓝波、林力、赵炎修
选送单位:澳门大学
作品类型:AI生成互动影像装置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人类作为宇宙众多生命中的一员,必须学会理解和认知微观与宏观世界中那些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生物,并与这些邻居和朋友共享自然资源、和谐共处,这是人类生存的必修之道。借助人工智能丰富的想象力与无限的创造力,《奇珍蜜友》为我们揭示了那些奇幻迷人、似曾相识却并非虚拟的生命形态,启迪人类不断探索自身的生存环境与所处空间。
2. 旅途
作者姓名:欧镇豪
选送单位:澳门大学
作品类型:数字生成影像,1min 36s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旅途》旨在通过视觉语言呈现高速公路驾驶中所经历的独特意识与心理状态。影像描绘了从清醒驾驶到逐渐陷入麻木,再到潜意识意象不断浮现的过程,构建出一条"清醒—昏睡—惊醒"的叙事线索。作品将个体体验转化为对现代生活的抽象性表达,并借助"旅途"这一意象,隐喻人生精神境遇的多重维度。
3. 纸本•石相IV
作者姓名:吴浩正
选送单位:澳门大学
作品类型:数字摄影生成影像,5min 30s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纸本•石相IV》通过微距镜头捕捉宣纸拓印的岩石走势和气脉的涌动,既延续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文脉,又突破传统山水画的视角。作品以宏观的俯瞰和数字生成的粒子流场,呈现出如鸿蒙初辟般的苍茫与博大;而芥子须弥的微观探寻,则揭示出岩石中潜藏亿年的宇宙基因,映照出道家哲学"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精神境界。
4. 液态花
作者姓名:李艺源
选送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作品类型:数字影像,5min 45s
创作年份:2023-2025
作品简介:
该项目尝试以花朵的形态与算法生成为媒介,探讨气候危机对自然的深刻影响。
作品将花朵的美学形态构建为一个视觉隐喻,通过算法将世界城市温度数据转译为其"融化"程度的视觉信号。在该项目中,花朵的"液态"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数据越高,花朵显得愈发"液态",反之亦然。通过这种自然数据对数字生成机制的直接驱动,作品尝试把抽象的气候危机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形变经验,以此探索环境变化对审美结构与日常感知的影响。
5. 重构花
作者姓名:李艺源
选送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作品类型:数字影像,60s
创作年份:2025
作品简介:
该项目尝试以算法解构与数字重组的自然花卉形态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对自然物的技术性支配与伦理边界。
该项目以自然花卉为对象,采用算法解构与数字重组的方法,对形态进行参数化再建与可视化呈现。项目在人工智能语境下检视人类对自然物的技术性支配:形态被拆解为可计算特征,再经模型重组为新的视觉结构。作品旨在以可观察的过程揭示"人类—技术—自然"互动中的权力关系,并指向由此引申的伦理边界问题。
上一篇:深港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2025深港澳数字设计未来发展产学研交流会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