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内容
基地新闻
- 红色精神永传续——基地赴井冈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 2005年07月28日 点击率:
-
  七月是火红的日子。适值中国共产党诞生日、抗日战争纪念日刚刚度过,八一建军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转眼在即。为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基地员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意识,同时丰富基地员工的文化生活。以此为契机,7月中旬,基地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工作人员一行60余人共同赴革命圣地井冈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十六日上午,参观团顺利抵达井冈山,踏着当年革命的足迹,大家先后参观了茨坪毛泽东旧居、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雕塑园、博物馆、碑林、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百竹园、造币厂、大井革命纪念馆、五龙潭等地。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苍翠,耳边尤有枪炮声在激荡,一幕幕战争场景宛若再现。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海拔一千四百三十米,是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至今还保留着红军当年作过战的哨口工事、营房和战壕和当年朱德带领革命战士挑粮的小路。黄洋界四周高山峡谷蜿延起伏,险峻雄伟,是井冈山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这里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一个景区,既是革命战争奇观纪念地,又有雄险秀美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大家重温那段峥嵘的战争岁月,感受到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是决定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生死存亡的日子。这一天,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一幕革命战争的奇观也在这里发生。当时,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已率红军大队赴湘南作战,守山红军仅仅两个营,但是由于运用了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凭险抵抗,英勇奋战,终于击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更为奇妙的是,当时红军仅有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其中两发炮弹因受潮未打响,第三发却落在敌人指挥所爆炸,吓得敌人以为红军大队回来了,连夜逃窜,黄洋界保卫战出了个“空山计”,创下了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同志在回军井冈山途中,欣闻黄洋界大捷,挥笔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气壮 山河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流连黄洋界,毛泽东与朱德同志挑粮休息的古槲树仍然矗立,朱德同志挑粮的扁担、箩筐,岩石险峻,荆棘密布的挑粮小路,阻击敌人的哨口依稀记录着战争期间如火如荼的生活,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深受感动。站在那些巍峨的哨口上,仿佛仍然能听到当年那隆隆的炮声,山风吹过,风云激荡的情怀如同笼罩山谷的云雾一般始终无法拂去。
  茨坪是井冈山的心脏。山脚下遍布着一处处简陋的泥土建筑群,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四军军部旧址、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军官教导队旧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堂、革命烈士塔、茨坪革命旧居旧址群等就散落其中。井冈山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了毛泽东带来的两个营红军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在井冈山的建立,让星星之火最终成燎原之势找到了一块坚实的土地。当年的红军沿着崇山峻岭间的山路,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战争的硝烟散去,一排排土砖垒砌的房屋历经风雨荣光依存。看到那些被打上了往昔艰难岁月印迹的建筑及旧物,一种神圣与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感受到那种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惜献身的壮怀激烈,这将是使每一个人受益终生的精神之旅。在漫山翠竹的辉映之下,茨坪的街道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而这或许正是当年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所为之奋斗的理想。
  徜徉于井冈山水之间,一路上写满革命传奇色彩的故事。荣光归于已往,如今的井冈山依然充满着生机勃勃,无论是山区面貌翻天覆地的改变,还是老区人民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热情,亦或写在老区人民脸上那种坚韧和乐观,无一不给人以更多的感动与激励。面对这片红色土地,我们更能看到一种精神。
上一篇:05“知识更新论坛”再开讲 香港经济学家畅谈深港合作
下一篇:深圳市第十批赴香港专题进修班学员将赴北大学习公共行政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