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地新闻

基地新闻

史守旭:产学研一条龙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009年11月23日 点击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华网第11届高交会直播现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为你请来了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深港产学研基地史守旭教授。史教授你好。

    史守旭:您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北大在国内顶尖,国际也是知名的学府,这次在高交会带来哪些产品呢?

    史守旭:我们学校今年参加高交会,是以北京大学设在深圳的一个产学研的基地为主参加这次高交会的展出。所以整个参加展出的项目是50几项,重点推荐有15项。

    主持人:在详细介绍有没有一些实物给我们看一下,到底是一个怎么的特色?

    史守旭:我们在深圳这边,主要有几个重点研究开发的方向。比如说IT产品,这个就是车载语音指挥系统,现在国家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开车的时候手机响了,或者信息来了怎么办?没有信息的时候也可以听听音乐,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设备就可以完成这些功能。

    主持人:这些放在什么地方?

    史守旭:放在车的旁座,还可以兼做GPS,是一个多功能,非常人性化的一个设备,这是我们带来的其中一项成果。

    另外一项成果我们有车载的突发事件,就是非视距应急移动监控指挥系统。这个是属于在火灾,匪警这些发生的情况下,特别是网络堵塞的时候,我们是通过无线网络把这些视频、音频进行传输,能够做到应急指挥,包括消防现场地方一个非常有用的技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尤其在我们国家把安全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系统。

    另外我们的还有一个方向是环境安全与资源再生开发。我们现在拿的叫做PBS改性塑料,这个是完全生物降解的材料,完全不污染环境。因为我们现在降解的塑料实际上就是分散成小块,并不能完全降解,我们致力于绿色环保材料,一次性的餐盒或一次性刀叉可以完全的降解。包括这个,也是可完全降解的。

  主持人: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史守旭:因为生产这个东西要各种材料混合,这是作为母料,不同的东西。但是应用还是很广泛的。

    在环境方面还推出一项人工快渗的污水处理技术,这个是我们的教授开发出来申请了国家专利,非常适合国家污水资源化的应用,经过这个技术处理的污水可以回收利用,这个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同时建设的成本、运行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小城推广。这个技术已经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在中小城市推广的污水治理技术。完全是为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我们现在要建设绿色家园,因为生活污水不可能不出现,所以我们这个技术就是针对这种越来越城市化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回收变成资源。

  主持人:你也是深港产学研基地的主任,您能介绍一下产学研的概念是怎样?

    史守旭:我们深港产学研基地是十年以前由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当时成立的时候就希望能够把我们两所大学,因为北京大学是国内的顶尖的学校,也是国际之知名的学校,香港科技大学虽然总共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的学校,但是在世界上知名度已经很高了,发展很快。深圳市政府希望把在深港湾区,把这两所学校的科研成果,通过深圳市市场机制很成熟的平台,把我们的成果实现产业化。同时也为深圳的发展,包括整个珠三角的发展培养高端人才,这是产学研基地成立时两个主旨的内容。所以我们成立的时候,因为在深港有很多的研究院,我们当时成立的时候,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我们走出了校门就一定是以企业为龙头,以应用市场为导向,实现产学研结合。

    同时把“产学研”这三个字进行概念上的扩充,叫“官产、学研、资介”,“官”不是当官的领导,而是说政府要参与、要支持,政府要支持了,我们私人推进起来就更有力一些。另外“资”和“介”,产学研大家说得很多,我们的成果要实现产业化没有资金的介入很难实现,光有教授辛苦努力的工作不足以完成产业化。还有一个介,就是要把中介服务引进来,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什么人都不能包打天下,有了中介可以把一些各方面的优势力量进行组合,所以扩大到“官产、学研、资介”链条,真正从学、从研的成果转化为一个现实的生产力。

    主持人:是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条。其实昨天深大有一个相关科技负责人,现在把产学研调整为学研产的,对此有什么看法?

    史守旭:学研产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异,是强调一个先后的顺序。尤其是大学来讲,肯定是先有教学,教师在学生的同时有科研研究,把研究的成果首先变成产品,再变成产业。它是指从一个研究的成果到产品成果的链条上的顺序。产学研原来提这么个概念,要以产业为导向。不是说大学里的成果还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成果都产业化,也不可能所有的成果都能产业化。所以我们重点推介的是以产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的结合。

    主持人:这个是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有前景。另外一个问题基础理论方面的建设怎么把他引入到产业化的发展,怎么处理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史守旭:基础研究对任何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源头创新,也没有知识创新,所以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但是基础研究很难目标化、量化。所以我们在大学里的科研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有一些是基于基础研究,但不是现在立刻的基础研究,可能是若干年以前的基础研究的成果,根据现在产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应用研究,这两块是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

    主持人:北大一直在推进产学研方面都比较有成果,再说一下产学研方面的心得?

    史守旭:10年前我在北京大学是负责北大的科研,那时候的技术研究、应用研究都要抓,后来在深圳创办深港产学研基地,主要是负责后端,前端的事情就不管了,怎么把一些科技成果真正把他转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际上第一生产力怎么体现,不产业化是形不成生产力的。所以这个东西有这个关系。所以这10年我们势致力于把北大和香港科大好的成果,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二次开发,跟产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推广出去。

    我刚才介绍的污水处理的技术就是北大一个城市环境学习老师的一个成果,这几年在深圳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探索,现在在全国大概已经建了几十套这样的系统。车载的语音系统就是香港科大的教授,也是摸索了好多年的成果,现在通过产学研基地有资本的投入,能够让他尽快的实现发挥更大的作用。把他真正的价值挖掘出来,真正能够变成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产品。

  主持人:想问你一个问题,北京大学现在正在推进中的一些项目是怎样?

    史守旭:推进中的项目,我们根据深圳市和珠三角地区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大概就是把比较分散的研究的实验室整合作为四个大的方向,一个就是信息技术和机电产品的方向,现在我们做的相当于这里面的语音系统,还有一个是信息化这方面的工作,还有机电产品的自动控制,这三个方面有一些新的项目正在启动,社区信息化已经在深圳市的南山区在综治危稳的系统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南山区全社会的信息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为区里面各种各样的管理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手段。同时为社会的稳定,综治维稳系统得到一个很好的发挥,跟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密切结合的方向。

    比如现在我们做的自动化,现在正在发展风能,风能有这个大扇叶,扇叶控制装置我们现在也在研究。现在一个是专业,高科技含量,还有就是一个社会非常需求的技术。

    还有在生物方面,现在中国人得冠心病的越来越多,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放到心脏里面,能够跟人的肉融合到一起的支架,现在做这种手术的病人很多,基本上用的进口的东西,现在我们也在自主研发这样的产品。

  主持人:我们知道,北大不光在北京也在深圳办学,相信非常多的网友对这个也肯定很感兴趣?讲讲这方面的情况?

    史守旭:北京大学确实现在在异地有唯一的一所深圳办学机构,就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这个研究生院是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北京大学和深圳市举办。北京大学大家比较了解很多了,但是深圳市为什么要建大学城,我们有三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什么要请这些学校来办学,因为深圳在经济发展上是一个奇迹,是一个30年神速的发展,但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积累,但是教育和经济明显是不平衡,所以这个情况下,怎么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深圳市政府和三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深圳大学城由这三个学校来办一个研究生的教育,这是教育部正式批准的。

    我们在深圳办研究生的教育和北京大学本部的教育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北京大学是一个以技术研究为见长的百年老校,在深圳不是来复制一个北京大学,复制一个北京大学是没有生命力,但是我们要传承北京大学的传统和学风。在这边重点考虑一个是特色,一个是交叉,一个是前沿领域,一个国际化。所以我们的目标在北京大学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把深圳研究生院建成一个国际化的校区。现在有七个学院,实际上侧重应用领域,比如信息工程、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环境与能源、城市规划与设计、商学、国际法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并没有把北京大学的30几个学院都搬过来,我们就在这设了七个学院,主要就是重点推动应用学科的发展,基础学科还是在本部,所以我们这块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

  主持人:今天经过跟史教授的交流,我们更加了解了深港产学研的基地的情况,包括北京大学两地办学理念方面的理解,非常感谢史教授,感谢你来到我们新华网。谢谢网友。

    史守旭:谢谢。

上一篇:北大—南开公共行政服务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
下一篇:首届深港技术创新大赛举行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