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内容
基地新闻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博士后讲堂开讲 以香港科大创建为例,吴家玮教授纵论深港高等教育发展
- 2007年04月19日 点击率:
-
4月18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做客深圳博士后创新讲堂,以香港科技大学的创建为例,纵论深港高等教育发展。
此次博士后创新讲堂由深圳市人事局主办,深港产学研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办,来自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100多名听众参加了此次演讲。吴家玮教授以《集体创新的一个案例:同创一所研究型的科技大学》为题就香港科技大学的创建历程和建成后的发展对听众进行了介绍,此次演讲正值不久前深圳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一定要启动1-2所大学的大背景,作为著名教育家和深圳市顾问,深圳高等教育发展课题组顾问,吴家玮教授的演讲将对深圳如何发展高等教育起到重要借鉴参考作用。
吴教授的演讲一如昔日的言辞严谨而不失幽默,观点尖锐而不失全面,充满睿智的演讲拉近了听众和演讲者之间的距离,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听众争抢话筒与其讨论,以致演讲不得不延长1个小时仍无法结束,甚至有听众专程从澳门等地前来参加此次演讲。
下面罗列吴教授有关深圳建大学的一些观点,以飨读者:
●关于深圳创办大学的必要性 人才是文化提升、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命脉。深圳必须优化科教文化的环境、建立学术研究的氛围、加强知识创新的力量、创造文明生活的条件,才能高效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能。深圳大学从多方面来看办得相当不错,一些高等专科学校也成绩显著。可是作为一千万人口的大都会,深圳的高等教育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与北京、上海、台北,甚至香港相比,明显远远不及。面对产业转型,深圳必须迅速过渡到自主创新,那就更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不能仅靠一所大学单干。必须多办一些大学,与深圳大学携手互补、精诚合作,乃至展开良性竞争。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愿景的深圳,哪怕尽快办多一所也好。
●有关学术范围的考虑 高等教育必须多元化。大专院校可以分成几大类型,各有独特的功能,各为社会作出独特的贡献。主要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
学科齐全、服务面广、学生人数惊人的“巨无霸”
学科众多、而部分学科表现特别出色的综合性教研大学
提供优质本科教育、规模可大可小的教学型大学或学院
经过精选、在某些学科上集中力量培养专才的研究型学院
针对社会所需、从事职业培训和应用开发的高等学院
运用各种形式、大规模从事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学机构
●有关学科范围的考虑。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社会有不同的需要。求学的人又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天赋、志向、处境和需求。长期来说,各种类型都需建立。目前深圳考虑增建的,属于上述第二类型,学术界称之为“研究型大学”。这所未来的研究性大学固然会以科技为基础和核心,但是必须综合兼顾某些有关的周边学科。
“基础和核心”包括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和医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不需在此多说。现代的管理学用的是科学理论和技术工具;众多企业所涉及的产品和工序不断更新换代,依靠的又是科技;因此管理学院离不开科技大学。现代的医学正在从临床治疗走向基因改造,进入了历史性的革命阶段;医学院是当今生命科学的教研和应用场地,不能远离科技大学的创新环境。
“周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音乐美术演艺学院、法律学院等。人文社会科学和音乐美术演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大学需要他们为学生培养多元生动的思维,为校园提供活泼和谐的氛围。再者,创意产业就来自这些学科与科技的结合。法律学则为金融贸易、经济信息、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等订立准则,打造科技产业发展的规范。这些学科,科技大学都不能缺乏,但是规模不必大,求精不求量。
●有关教育体制的考虑 若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尝试新的教育途径,进行体制改革;有些方面难免会与我国的传统大学教育脱轨。
(一)本科生教育:本科初期(一年级)应是基础教育的延续和过渡,其目标是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巩固学术根基、增强学习能力。课程应求广博,不宜搞得太专、抠得太深、教得太死。一般称之为“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学生借此认识较多学科的一般内涵,然后在中期(二年级)选择主修和副修课程,走向专业。后期(三年级和四年级)则集中精力攻读专业课程,不过还需尽可能选修一些远离专业的课,以图增加见识、开拓思路、理解多种思维方式。适当鼓励具有能力和兴趣的学生攻读双学位课程。最好是“一文一武”,就是说攻读两种很不同的学科,例如物理和经济、计算机科学和音乐、会计和历史。
减少上课时间,每周不要超过16-18课时。增加小组讨论、实验、调研、报告、实习和创新的机会。并留出时间让每个学生参加一种体育活动、一种文化活动,及一个团体组织。对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本科教育让他们学得比较全面和灵活,此后工作更进取、生活更有情趣。对毕业后升学进修高等学位的学生来说,使他们思想多维、身心健康,此后学习更觉启发、研究更求创新。
(二)研究生教育:在中国很大部分的研究生教育启动于改革开放之后,因此课程方面一般已与国际接轨。所需的体制改革涉及的是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立。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得太快太猛,以致教研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国家的有关领导部门不得不在学位制度上作出一系列的硬性规定。看来这些硬性规定短期内不可能撤消或软化。
从深圳的角度来看,开办研究型的科技大学为时已晚,若要迎头赶上,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应是当务之急,不能久等。望能找到变通办法,请求有关部门考虑在这所大学里建立试点。建议新大学的每一硕士专业或博士专业分别与一所领导部门认可的一流国内外大学挂钩,每一硕士或博士导师与该大学同一专业的教授挂钩。领导部门委任专家组予以考核认可,然后针对这一专业和导师颁发临时硕士点或博士点。
每一所愿意挂钩的国内外大学、每一位挂钩的教授,都会坚持运用他们自己的标准来承担责任,从头保证一流教研水平。这种暂行体制对新大学定下极严格的要求和极严谨的限制,非但不会带来流弊,还可以作为地区性的试点。
●有关管理架构的考虑 三种选择可供思考:一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设党委;三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监督与辅助。
第一种沿用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存在改革问题。第二种是国际上惯用的大学管理体制-尤其在西方国家;使用于我国,固然会与国际接轨,但是突破性过强,不合现实。第三种其实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差别较小,类似的分工架构目前事实上已经于某些大学里出现。
●有关办学模式的考虑 综合考虑,有民办、与企业合办、由外地迁来、引进名校分校、联合多校合办、独立办学和自主联盟等七种选择可供思考,分别说明如下:
(一)民办:只适合办人文、社会科学、工商管理、法律等学科。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大型设备及精确仪器,私人捐助加上学费可能养得起。可是研究型的科技大学里,主要学科的基建和运作经费都很昂贵,不可能依靠民办。私人捐助只能用作对个别专业项目的经济补助。近年来出现了商业集团圈地皮、搞房产、建设所谓“大学城”之风,号称以地养学。事实上除了建造美仑美奂的校园为其房地产增值外,并不负责大学的教研设施或长期开支。
(二)企业合办:有些科技企业财团愿意办学,但是他们的教育思路比较接近职业培训,与研究型大学有很大出入。企业需要的是大量很快就能用上的“人材”,不是追求突破的“人才”。学以致用本身当然没错;研究型大学里自然会有一部分人跟企业来往、与企业结合、当企业顾问、教企业人员…。也会有一部分教授和学生走出校门创业,但是他们不跟在企业后面走。科技创新一般由教研机构带引企业,不能依靠企业带引教研机构。
(三)外地迁来:搬迁一所大学不是容易的事。历史比较悠久的,都已在当地生根、培养了校风。成就比较显赫的,地缘好、校友多、社会地位高。迁移这么一所大学需要作出很大牺牲。想把它搬来,代价匪浅。研究型的科技大学,设备仪器更不能乱动,搬迁可能比重建还贵。迁移过程中,科研工作又被中断,时间经费都受损耗。再说,每所大学都难免有些有名无实的终身教授、呼风唤雨的校园政客,让他们跟着过来还不如从头建立班子。
(四)引进分校:这儿所指是大规模的校区。首先必须了解来者的动机。国外来办分校的,多数是为了寻找资源或扩大影响;这些动机无可厚非,但是要明白来者会不会为此分校投入优秀的教授,让他们在深圳生根。国内来办分校的,恐怕主要也是为了寻找额外的收入和生源;他们不会把富有的深圳认为“支边”对象。即使带来的是崇高的情怀,还是需要明白他们本身有没有充足的人才和经济资源,万一主校资源紧缺,分校会否首蒙其害?
(五)多校合办:是否可以选择多所国内外的大学来深圳合办“联合大学”?事先必须想透一系列的因素和问题。譬如说:国内外大学的体制很不一样,能否统一?既有地位又具能力的大学,各有不同的教研思路和校风,能否揉合?学科的组合、学位的颁授、权限的分配、资源的投入等方面,都各有想头、甚至利害关系,能否摆平?以“西南联大”为例者:请回想那个年头所独有的形势和情操,亦请注意连那个理想组合也只是昙花一现。
(六)独立办学:从经济资源的角度来看,深圳绝对有足够的财力独立办一所国际级的研究型科技大学。与同类城市相比,问题不在于能与不能,而在于为与不为。从人才资源的角度来看,却没有这么简单或明显。深圳的历史很短、底子较薄,尚未拥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坚实的文化基础、深广的国际网络、优美的生活韵味。必须选择适当地点,同步创建校区、园区和社区融为一体的“知识创新区”,才能引来一流的国际级学者、教授。
(七)自主联盟:多校合办和独立办学看来都有不易克服的障碍。或许可以掺合两种思路,建立既自主又联合的模式。也就是说,依靠自身的经济资源、借助多校的人才实力,为每一学科、每一专业分别寻求合作伙伴,继而组成自主的联盟。走这么条路所需的任务将会十分繁琐艰苦,因此创校的领导班子必须具有理想和远见、冲劲和毅力、服众的学术背景、丰富的行政经验、科技界的人脉关系和国际网络,及政府的深切理解和全力支持。
以上七种可以选择的办学模式里,前四种很不实际,建议不事深究。后三种各有利弊,值得逐一考虑。尤其是第七种模式:自主联盟。当然并非每一学系都需建立联盟;找不到理想伙伴的,不妨独立建系。以全校来说,万一联盟之举不成,还可以退据第六种模式,独立办学。我的看法是:创校初期就要发动为各学科、各专业寻找合作伙伴;此事有急有缓,先来先上。整体来说,自主联盟的模式不会失败。
●新大学的视野和愿景 有人认为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十年里就办成国际闻名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当作先例要求深圳的新大学快速获取同样的成就。需注意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有别。虽然今天深圳的经济能力很强,教育经费方面分羹的单位很少,但是定位和体制却与当年的香港不同,既有利,又有弊,两者不能--也不必--相比。
创办任何事业,务必站得高、看得远。志气要大,但是不能脱离现实。应该鼓励自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新大学的合理要求,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希望十年后:
(一)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新大学在华南-尤其深港珠澳-成为学生的首选之一;
(二)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新大学在同类型的地方性大学里名列前茅;
(三)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新大学里,部分精选的专业,教研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第一、二项不算很难,第三项却向新大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上一篇: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做客博士后创新讲堂
下一篇:朱经武校长接受深圳电视台记者访谈 纵论深港教育科技互动发展